中文台文歷史哲學等(系繁不及備載)真的好常被拿來跟所謂「有用的科系」做比較,但到底「有用」的定義是什麼?
想當初選念中文系原本是想拐個彎轉去廣電系,結果一試成主顧,一念就念了八年~~(編爸表示:)
【以下有劇情雷,慎讀】
重理輕文一直是臺灣教育長久以來無法解套的問題,高中母校(女校)也是二、三類組班級數多於一類組,諸如「念三類再來跨考」、「念文科沒前途」云云,不但是家長師長影響著子女學生,連同儕間隱約也存在著這樣的風氣。
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on Children第三部「茉莉的最後一天」,描述的是因為成長過程受到母親擺布而痛苦、進而從事創作、文筆極佳卻受母親輕視、最終遺留憾事的女高中生茉莉的故事。
母親帶來的創作能量與痛苦生活始終是茉莉矛盾心境的來源,雖然試圖與母親溝通,但母親先入為主灌輸的價值觀,阻礙著母女之間的交流(無論情感上或其他方面),過於強勢的母親對上相對沉默的女兒,終究造就了悲劇的發生。
整個故事使用倒敘法,從茉莉的死開始,母親為了找到「害死女兒的兇手」而開展的劇情。茉莉的死在故事中是不得不然,茉莉不死,母親不會在循線追查的過程中獲得自我反省;茉莉不死,母親無法拋下成見,去重新認識陌生的親生女兒。
茉莉的死終究是一場悲劇。
雖然劇末試圖以茉莉的再現身,讓愧疚的母親獲得解套,讓母女以「愛」獲得原諒與和解;但現實生活中,沒有人能夠讀取逝者的記憶,執迷不悟的母親只會將頑固的價值觀繼續套用在其他子女身上、將所有的過錯歸咎於旁人的影響。
與其說這是一部科幻電視劇,不如說這是給所有父母的啟示錄、教育寓言。
我很喜歡一段話(忘了是書還是電視劇裡還是影評之類),大概的意思是這樣: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,都是孩子出生之後,才開始學做爸媽的。
與所有爸媽共勉之,雖然我這輩子沒信心要做這件事情就是了。
#編分享
#原著很好看
「沒有,我們沒有人逼她的啊。」
真的要哭了,對我來說這其實不是微科幻趨勢劇,而是台灣教育紀錄片。